大卫·林奇
David Lynch
781946-01-20摩羯座180cm
大卫·林奇(David Lynch),1946年1月20日出生于美国蒙大拿州的米苏拉,这是一个和他几部影片场景类似的美国小镇。因为做科学研究的父亲经常举家搬迁,童年的林奇常常跟随家人从一个州到另一个州。学生时代,林奇上过各种各样的艺术学校,21岁结婚,不久有了个儿子詹尼弗·钱伯斯·林奇,詹尼弗后来继承父业当上了导演。   林奇的童年生活经历,加上他在费城一所艺术学校读书时经常听到身边发生的暴力事件,后来启发他开始拍摄了荒诞恐怖片《橡皮头》(Eraserhead)(1977)。林奇历时5年,才最终完成了《橡皮头》的拍摄,但因为电影情节怪异,影片起初被打入冷宫。后来多亏电影发行商本·巴伦霍兹的努力,影片才得以上映,并得到评论界的广泛肯定。   《橡皮头》的成功,将著名导演梅尔·布鲁克斯(Mel Brooks)和林奇吸引到了一起。1980年,布鲁克斯邀请林奇执导了剧情片《象人》(The Elephant Man),这是林奇创作的第一部主流影片,影片自始至终贯穿林奇独特的心理感受,后来获得影评界的如潮好评和商业上的成功。接着,林奇又执导了由弗兰克·赫伯特(Frank Herbert)小说原著改编而成的动作科幻片《沙丘》(Dune),因为缺乏新意,观众反响平平。   1986年,林奇执导了出道以来第一部最具个人色彩的悬念片《蓝丝绒》(Blue Velvet)。他运用诡谲的手法,反映出美国社会最阴暗的一面。凭借此片,林奇赢得了奥斯卡奖最佳导演提名,被媒体誉为“世界上最好的50位导演”之一。 1990年,林奇因揭示黑暗和暴力的公路片《我心狂野》(Wild at Heart)捧得戛纳电影节最高奖,又凭超现实主义电视剧情片《双峰》(Twin Peaks)取得巨大成功。但他在1992年所拍的喜剧系列电视剧《在空中》(On the Air)却并不怎么成功。1997年,林奇以一部高深莫测的悬念惊悚片《迷失的高速公路》(Lost Highway)重返影坛。   1999年,林奇一改过去的风格,执导了公路剧情片《斯特雷特的故事》(The Straight Story),重新打动影评家和观众的心。 2001年,林奇又回到他所擅长的黑色诡异风格上来,编剧执导了以好莱坞为场景的悬念剧情片《穆赫兰道》(Mulholland Drive),并因此获得第54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导演奖、波士顿影评人协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及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影片奖,并再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 获奖纪录;   2002年因《穆赫兰道》获第74届奥斯卡奖最佳导演提名   2002年因《穆赫兰道》获法国电影恺撒奖最佳外语片奖   2002年因《穆赫兰道》获法国《电影手册》2001年世界十佳影片   2002年因《穆赫兰道》获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影片奖   2001年因《穆赫兰道》获波士顿影评人协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   2001年因《穆赫兰道》获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导演奖   2001年因《穆赫兰道》获第54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1999年因《斯特雷特的故事》获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年度十大影片   1999年因《斯特雷特的故事》获芝加哥影评人协会最佳影片奖   1999年因《斯特雷特的故事》获第12届欧洲电影奖国际银幕奖   1990年因《我心狂野》获第43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1987年因《蓝丝绒》获第59届奥斯卡奖最佳导演提名   1986年因《蓝丝绒》获波士顿影评协会最佳影片奖   1981年因《象人》获第53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提名   1981年因《象人》获第34届英国电影学院最佳影片奖 主要作品   2010年 《Lady Blue Shanghai》大卫·林奇受John Galliano之邀为Dior所拍的一个大约17分钟的短片   2007年 ( boat)   2006年《内陆帝国》(Inland Empire)   2002年《兔子》(Rabbits)   2002年《暗房间》(Darkend Room)   2001年《穆赫兰道》(“Mulholland Drive”)   1999年《斯特雷特的故事》(“The Straight Story”)   1997年《迷失的高速公路》(“Lost Highway”)   1994年《迷离情骸》(“Nadja”)   1992年《在空中》(“On the Air”)   1992年《双峰:与火同行》(“Twin Peaks: Fire Walk with Me”   1990年《美国史》(“American Chronicles”)   1990年《我心狂野》(“Wild At Heart”)   1990年《双峰》(“Twin Peaks”)   1990年《心碎的梦想》(“Industrial Symphony No. 1:The Dream of the Broken Hearted”)   1986年《蓝丝绒》(“Blue Velvet”)   1984年《沙丘》(“Dune”)(美国)   1980年《象人》(“The Elephant Man”)   1977年《橡皮头》(“Eraserhead”)   1974年《截肢者》(“The Amputee”)   1970年《祖母》(“The Grandmother”)   1968年《字母》(“The Alphabet”)   1967年《六个苍白的人影》(“Six Figures Getting Sick") 人物评价   作为美国独立电影界的一面旗帜,大卫·林奇以华丽、阴郁、诡异夹带着黑色幽默的风格和对类型片元素的解析重构成为后现代电影的典型代表。他着迷于探讨美国社会的暴力本质,在他的影片中,世界是动荡、变化、分裂的,但他同时又具备将恐怖的梦魇转换为怪癖荒谬的超现实场景。   他那些巴洛克式的影片中混合着某种彼得·潘式的天真,过度的风格化以及怪诞的幽默与他特有的热情纯真融为一体。俗丽的画面,古怪的摄影机角度,快速剪辑,前卫奇异、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影象,不落俗套的音乐成为了林奇电影的标志。   从展现出一幅超现实意味浓烈的后工业社会图景的《橡皮擦头》,到试图从缺乏意义价值的世界中寻找真理的梦幻般的《蓝丝绒》,具有卡通风格的拼贴图《我心狂野》,以及风格平和朴实、充满温暖的人文关怀的《史崔特先生的故事》,大卫·林奇无疑已经写就了美国独立电影史中重要的一章,有人称其为“唯一给商业电影带来先锋感的独立导演”。   他曾因《双峰镇》登上了《时代》杂志的封面,也以《沙丘魔堡》的失败换来了一次代价高昂的教训;《象人》得到了商业和评论的双赢,而《妖夜慌踪》则引起了巨大的非议。但数十年来的起伏中他始终是美国最坚持个人风格的导演之一。
显示更多